
01
审查领域范围过宽,关键词难以有效扩展
对于专利检索而言,特别是关键词检索,需要预审员对案件所属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具备充分的理解,才能准确筛选关键词,并进行充分扩展。各地保护中心或快速维权中心一般面向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预审服务,每个新兴产业又分为几十到上百个IPC小类不等,因此预审员每天接收的预审案件包含的技术方案千差万别、涉及领域较为宽泛。以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例,其服务范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为4个领域小组,分别为通信电路、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光电及测量,每个小组审查的领域范围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员的审查范围
相较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审员接收的案件会被分类并进一步细分到多个不同子方向的专业领域小组。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电学审查部计算机工程室为例,共有审查员34人,分配到4个领域小组,分别为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工程、硬件检测,每个小组审查的领域范围如表2所示。
表2 国家知识产权局实审员的审查范围
比较表1与表2不难看出,相较于实审员几个IPC小组的审查领域范围,预审员审查的领域范围却分布于几十个IPC小类,难以准确掌握每个小类下每一分支的所有现有技术,严重影响预审案件检索的效率。
02
预审案件审查任务重,检索时间难以保障
依据审查标准和程序严格程度的不同,快速审查制度可以分为宽松型审查、适度型审查和严格型审查三种类型。对于宽松型审查申请人通常只要提交一份说明文件即可,而对于严格型审查,则需要对申请文件的新颖性、创造性等实质性缺陷进行前置审查。我国专利申请预审属于严格型审查,因此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现有技术检索,以期获得有效的对比文件。
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规定,专利申请预审案件的审查周期只有7天,相较于实审阶段的普通案件4个月的一通审查期限要短得多,同时预审员全年人均审查任务也比较重。依旧以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例,2022年共有预审员16人,共审结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预审案件3588件,年人均结案量224件。对于从事专利申请预审服务的预审员而言,面临着审查任务重、审查周期短的问题,导致分配给个案的检索时间严重不足,预审案件的高质量审查以及预审结论的正确性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