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原则:
第一、结算先行是大势所趋,结算等到竣工后再做,基本上被判定为时已晚。
结算最佳开始时间依次为:
1、投标报价期;2、拿到中标通知书 ;3、进场后;4、过程跟进;5、完工后;6、竣工后。
在项目承包中标后就启动全过程结算管理。
第二、工程图纸核算必须先行,监理、业主、第三方与过程审计确认。
商务工作的基础,工程量的准确计算,此阶段把工程量落实清楚,初期锁定利润。
原则:根据现场的施工工艺和招标文件的要求及图纸描述的要求做。
第一原则就是计算规则,相对来说简单,这里的“简单”可以打个引号。因为完全依靠手里现有的资料计算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工程量,不需要其他。虽然需要的时间最多,但是这在工程造价里面的确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这是从事工程造价行业的人员必备的基础工程算量。
我在两篇文章里写过,计算工程量的重要性,只有基础准确,我们才能谈其他工作。在工程造价这个系统工程中,结算工程算量计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三、工程算量准确,重在合约管理。
工程算量只是工程造价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没有这个技能,后边一切都免谈。
现场的技术员和项目经理都会算量,为什么现场需要商务经理?难道仅仅会算量就能满足吗?
项目要配备合约工程师,如果只会算量,其他什么都不懂,不能具备项目部商务经理的认知能力和功能,对审核工、料、机合同的合理性完全不清楚,条款中对项目部风险的存在毫无意识,作为商务造价人员,仅仅会算量远远不够,合约管理才是重点。
计量计价规范涉及标外增补清单的计算原则,工、料、机价格涉及组价合理性,对分包队伍的过程报价与阶段性结算管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否则就有可能血本无归。
第四、结算争议往往在工程量之外,以人为本。
案例:时隔 8年的二次审计,考察现场后遭遇大范围审减,原因就是商务人员的不稳定,使得审核初期和后续结果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解释,且由于资料的缺失,报告也没有说服力。新人不熟悉现场,在对接审计时就理亏,被审计的思路遛得团团转,不审减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