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立法方面来看,我国当前正在推进“六税一法”,营改增以后营业税消失了。严格意义上说,按照目前的规定,年营业额超过五百万都要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使用的发票转变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很多以前房地产、金融投资领域,利用发票进行的传统“筹划”面临的涉税法律风险将会陡升。而从实际征管来看,在国家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大背景下,国家税务总局在强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2017年开始,CRS的实施,境内外反避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结合我们所做的大量的案例,我认为节税筹划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么,这三个层面具体该如何设计和规划呢?
一、战略架构层面:企业应该搭建起最优的税务架构,比如集团总部、总公司、母公司、控股公司的安排与筹划;营改增下,集团内部业务的整合;金融投资公司股权架构的安排,等等。
“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如果企业在设立之初以及在扩张过程中,积极利用各地区法定税负率差异、不同组织形式的税负差异以及税收优惠的力度差异等因素,通过积极筹划,可以实现运营及投资退出阶段的税负成本最优化。
在企业战略架构层面引入节税筹划需要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和充分关注,同时需要借助于公司内外的税务专家的智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税筹划方案。典型的筹划领域包括:
1. 中国企业“走出去”架构的安排,中间控股公司、投资平台的搭建;
2. 集团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安排,供应链纳税筹划与管理;
3. 集团总公司注册地的选择和筹划;
4. 总分公司模式还是母子公司模式的安排;
5. 控股公司注册地的选择与投资退出税负的筹划等等。
二、商业模式层面:主要通过合同涉税条款的拟定来实现。
企业在运营投资中,不断通过生产经营、商业活动、并购重组实现企业的盈利和价值最大化,而各种交易会产生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在内的各种税负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的节税筹划,通过规划交易以及商业模式实现合法、合理税负的降低。商业模式层面的节税筹划常见的领域包括:
1. 企业融资过程中,采取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
2. 并购重组中,选择股权收购还是资产收购;
3. 资产剥离中,是资产销售还是采取分立的方式;
4. 营改增背景下,是购买服务还是内部组建职能公司;
5. 重大交易中涉税条款的拟定与商业目的的实现等等。
三、税务管理层面三是税务管理层面:主要是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成本费用的扣除政策。
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按照规定进行纳税申报,更主要的是通过规范税务管理,协调科研、生产、销售等部门,发现并积极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通过规范化的税务管理,控制潜在的税务风险。
1. 行业性税收优惠申请,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申请、双软企业资格申请、创投企业资格认定,等等;
2. 总部经济税收优惠申请,比如国家及各地区出台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交税次月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财政扶持(最高返税70%),申请核定征收(税率2.08%以内),等等;
3. 资产损失扣除管理,按照要求进行专项申报或一般申报,积极准备备案和备查材料,等等;
4.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按照规定及时获取进行发票,并在规定的期间进行抵扣;
5. 纳税申报管理,按照税法规定积极申报缴纳税款,积极按照规定享受各项退税优惠等等。
当前,随着我国税收立法和税务管理的逐步法治化和规范化,企业的节税筹划也需要逐步走向规范化,否则,潜在的税务风险将成为企业未来投资、上市的“定时炸弹”,因此,企业进行节税筹划需要首先了解并熟练运用税法政策,通过在前述三个层面积极规划,有效实现税负的合法、合理降低。
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基本“透明化”,传统的简单粗暴的避税模式,已然无法躲过金三系统的法眼,所以要想确保企业稳健长远的发展,一定要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筹划和安排。